漫漫育兒路,該怎樣選擇?
身為在美的華人父母,常緊張是否自己為孩子做得不夠,小孩發展是否達標。
唐媽媽:「我家的小唐,兩歲就會從一數到二十。」望望我兒,三歲一數到十,中間還會落數,擔憂不已。
唐爸爸嫌小學課程太簡單,買書回家要給小孩加強數學能力,冰箱還貼每日學習課表。想到我那常常加班的工作,沒有耐性教人的自己,開始就會自責怎麽無法像人家這樣有系統的付出。
看看別人為了孩子,棒球隊,鋼琴課,科學營,象棋,一堆活動帶來帶去。自己家裡沒有這樣的人力,想到我兒人生錯過多少開發潛能的機會,就又開始焦慮起來。
怎麽辦呢?努力,挫敗,努力,挫敗,再努力?
就這條路,掙錢,努力培養小孩,存教育基金,開529投資帳戶,住好學區,找好學校好營隊,學鋼琴,進球隊,累積好成績,爭取社團幹部,往常春藤邁進?這就是小孩的一條鞭道路?期待他會比我更好,沒有比我更好絕不行?
也許,對小孩,有不同的面向?不是只有一個模式?
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和不同國家的人合作項目。我開始好奇不同國家的人是否也和我們有一樣的期許和競爭壓力。當然,認識的人沒有成千上萬,僅是個案,但總是參考。
比約是德國人,上班族,太太克莉絲是西班牙人,創業中,現居德國。小孩一女一男,分別是五歲和兩歲。
比約總是九點多到公司,四點半就急急忙忙地下班去接小孩,等到小孩八點睡了,再加班做沒做完的工作。「幼兒班營業是九點到五點,只能這樣配合。」比約說:「我總是五點才接到小孩。老師會責備地對我說,小孩從九點待到五點,工作似的,時間太長了。」
在德國,能找到全天的幼兒園,已經很幸運了,大部分的幼兒園只營業半天,甚至排隊還擠不進去,所以家庭主婦或打工媽媽比例很高,比約一家年輕父母都工作的家庭算是少數,他們對小孩態度,比較著重在生活規律和進對應退,六點到家,七點開飯,八點睡覺。
問克莉絲:「在幼兒園學甚麽呢?」克莉絲:「學甚麽?純粹是玩玩玩,不認字不數數。」
和他們講美國學齡前要參加棒球隊足球隊要學樂器要學數學要認字母,他們嗤之以鼻。克莉絲:「發神經,美國人瘋了,學知識有甚麽用?這是個創意的時代,誰有創意誰就可以生存,小孩就是要玩,要探索,塞那些東西,學那些甚麽團隊活動,分明是限制他們。」
他們一點也不緊張小孩」沒有競爭力」。「這完完全全扼殺創造力」克莉絲繼續:「我一點也不在意我小孩上小學前不會算數和字母。」
學習和扼殺創造力有沒有相關我不確定,我羨慕的是那股自信,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慌的自信。
但也許這是德國的優勢,德國公立學校辦的很好,學校和企業都有合作關係,在學期間在公司打工,到海外實習,順勢上崗。年輕人不用像華人這麽努力,也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外派到開發中國家做項目做主管,相比之下,華人要更努力才能有一樣的機會。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比約夫婦這樣輕鬆。
沒小孩前曾到加拿大法語區出差,認識一個優雅的女士,談到她的小孩。她說,五歲小孩要上台簡報,幼稚園裡還可以選修中文英文等語言,我的天啊,五歲就可以上台演講,還有外文課。我大吃一驚,想到自己年過三十簡報都還要準備良久。後來有小孩後才知這沒什麽,一般三歲時老師就會要求上台唱分享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和唱歌表演等等。
現代家長越來越野心勃勃,有次在餐廳吃飯,有小孩特地跑過來要練習中文。到當地人家作客,父母會逼私立學校的小孩出來和我中文對話。這年頭,不會個兩三國語言,好像還真不行。
為了未來優勢,這是個人人上大學的時代,很多人對美國的高學費很頭痛,美國大學只會越來越貴。
賽赫是墨西哥人,西班牙長大,現居美國。他父母退休後住義大利,哥哥住比利時。賽赫分別有六歲和四歲的小孩。
「你有沒有開529帳戶(存大學基金的投資帳戶)?」我問賽赫。「是否有存教育基金?」
賽赫:「沒有,我覺得529效益不高,不如做別的投資。再說,歐洲學費便宜多了。這是個國際化的時代,誰知道十幾年後,我們一家在哪?誰知道是不是一定要讀美國的學校?很多國家學校也很好啊。」
咦,還有這樣想的?天下為家,不是只有美國是我家?
不過那是他家,也許,只有家人遍布世界各地的人才會這樣想。
和越多的人談越發現,要甚麽成長模式,選擇甚麽道路,這和我們的生活經驗和視野有關(當然,也會經濟條件相關)。當你身邊的人都學鋼琴課後補習,自然自己也會隨著潮流加入行列。在德國長大的人,享有好品質公立教育福利的便利,其他國家有的高壓競爭,在他們的眼裡,顯得沒有必要。像賽赫一家國際人,曾經有過諸多選擇,就不會覺得,教育只有一個美國系統可選,還有其他選項。
你呢?你選擇甚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