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留美海歸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引發大討論,究竟錯在誰?

近日,一位中國高考狀元、北大畢業、留美研究生「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的消息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據紅星新聞1月28日報道,王猛(化名),80後男性,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他在一篇15000餘字的長信中,回顧了自己與家人的過往。行文間言辭激烈,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

王猛不避諱自己性格的「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他認為,這正與父母有關。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他舉例稱,「小學時班裡文藝演出要求穿齊膝短褲,母親卻讓穿長褲。從小到大幾乎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

高考考上北大,原本以為,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父母請在北京的大姨照顧她,「我大姨甚至悄悄聯繫他同學了解我的情況。」王猛稱,「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北大畢業後,王猛進入對口專業機構上班,但因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問題,自卑的心理導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

王猛借著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他在美國讀的是心理學研究生,希望心理學能夠幫他與過去抗爭,「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找了一位在美國的「老朋友」照顧他。王猛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弱點」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

研究生畢業後,王猛回了國。回國後,在經歷了幾份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最終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學相關的項目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礎學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記憶、情感、知識的喚醒,讓他們能夠分析問題,解決自身遇到的一些問題。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復任何信息。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是2015年為了更換過期身份證,整個行程僅在老家呆了6個小時,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戶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這些年來,無論兒子能否收到,母親老劉(化名)都會在春節前給兒子發去簡訊,詢問其是否回家過春節。結果如預想一樣,大部分信息幾乎都沒有回應。僅有的兩次回復還是在幾年前,而回復也極為簡潔,「有事,不回」和「不」。

那麼,會不會真如王猛所言,這都是父母從小的掌控和過度保護導致的呢?對此,王猛父母也通過媒體予以回應。

這一點上,母親老劉似乎也不認同。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她稱,「要說掌控,他17歲以後就不在我們身邊,現在34歲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如果前半程我們在掌控他,可問題出在這後面啊,照這樣說,反而是掌控不夠。」

老王(王猛地父親)認為,在美國做了心理諮詢後,加上和「老朋友」的相處不愉快,他就開始不和家裡聯繫了。「這是一個轉折事件,總認為我們給他推薦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總認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禮節還是要一些吧,他們反正也不會完全進入你的生活。」老王說。

「國內就不說了,國外是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們介紹一個朋友,在必要時候也好有個照管,我們錯了嗎?這是要控制他嗎?」母親老劉說。

最近,老王仔細地分析了兒子與家人斷絕關係前後的幾次轉折點,他得出結論,兒子強烈的情緒爆發點往往都在其經歷不順的時候。他認為,兒子本身的性格內向且帶著些軟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在王猛的中學老師張老師看來,王猛內向,但有上進心,喜歡跟自己較勁。他在班級里孤立少言的狀態很讓張老師擔心,怕王猛太過壓抑出現心理問題,這是有原因的,「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際能力比外邊要差一些,說得好聽點是單純,但對外界了解得少,還是會影響發展。」

這些年,老倆口搬了四次家,老劉丟掉了所有與自己大學相關的書籍或筆記,對於那個年代的她來講,這些東西意義非凡,「我都是孩子三歲了才去上的大學,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獨沒有丟棄的是,王猛從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工,都在家裡放著。「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聯繫起來。」老劉說。

王猛的事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

@李靜

「我覺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沒錯啊。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時候,就說父母「過度關愛」;他沒有得到父母幫忙的時候,就說父母拒絕求助。這是雙重標準」。

@小海健

「我覺得這不單單是他父母的問題,特別是上了大學,即使父母過分關注,一個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學著融入社會嗎。把責任都推給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也有網友認為是父母的錯導致王猛不回家。

@你納來

「中國家長式的教育極端化的產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圍人的種種行為和對待中潛移默化的不斷成長,所以沒有什麼結果是巧合的。一個人在長大之後仍然對父母抱有這麼大的偏見,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麼的失敗。」

@東方幻想

「這對父母到現在都還不懂前十七年的過度控制對小孩造成了一輩子的心理創傷,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後十七年你要讓他改變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顯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總覺得成績好聽話就行。」

多位教育領域的專家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目標化管理、功利性教育,缺少了情感滋養」

巨紅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會、未成年人心理諮詢專家):這個家庭教育可以說是比較嚴苛,父母給孩子積極的情感關注很少,更多是行為上的要求和約束,不斷地設立目標,或者讓糾正孩子的問題。雖然孩子越來越優秀,得到很多誇獎,但這種誇獎和表揚比較功利性,導致孩子內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養和支持。在父母目標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過頭抱怨父母。注重成績和完成目標,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只是這個家庭表現特別明顯。我們當前的教育體制很接受這樣的順從孩子,孩子雖然心理感到不舒服,但社會的認可和外界的表揚會讓他們懷疑自己,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錯的。

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控制欲強帶來不良後果

王婷(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一般來說,如果父母過度干預、控制孩子,孩子一般會走向兩個方向。一種這個孩子會出現自閉、內向、敏感、退縮等癥狀,他不願意對他人敞開心扉。還有一種是他完全處於一種對抗狀態,只要父母干預、控制,孩子就會反抗。父母越是想控制他,孩子越不會聽話,不會按照父母預想的路去走。無論哪種結果,對孩子成長都有一定不利影響。父母在一些選擇上,可以引導孩子,告訴他哪種選擇可能會對應出現哪些情況或者建議他,但最後的決定權應在於孩子自己,讓他自己去體會。這是出於對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沒有聽取父母的意見或者建議,最後受到挫折。這時父母就不該馬上批評和指責孩子,而是要給予他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先安慰他,然後再一起分析原因。

「這是兩代人的代際衝突」

張小元(四川大學新聞學教授):其實很難說是非對錯,這裡面涉及兩種不同文化方式之間的衝突。在父母看來,他們沒有做錯什麼,都是小問題,孩子不該以這樣強烈決絕的方式進行對抗,父母都是出於愛你。但從兒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價值文化體系在思考,這是兩代人的代際衝突,兩代人都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會發展太快造成了兩代人之間思維脫節。

《人民日報》微博評論此事稱,這是兩代人的「戰爭」,一家人的悲劇。這樣的父母,我們似曾相識,與其譴責,不如體諒;與其批判,不如引導。決裂終非最優選擇,對抗不如對話,再大的心結,時間終能化解。而為人父母者,也該明白孩子不是私人財產,越控制越疏遠,學會尊重,各得其所。

留美海歸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引發大討論,究竟錯在誰?

微博截圖

家庭教育方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風格習慣、歷史背景緊密聯繫。一起再來看下美國。

一般而言,美國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而中國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對欠缺,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與父母平等的人來尊重。

美國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現在:(1)孩子在家裡有發言權、參與權,美國父母鼓勵孩子「保留意見」、「固執」、「不聽話」,允許孩子「不聽話」主要是指思維上的「不聽話」。(2)美國孩子有選擇權,美國父母在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了初步發展時,就很重視讓孩子自己去進行選擇,作出決定,他們可以選擇遊戲、圖書,長大了自己選擇朋友,自己選擇職業、自己選擇婚姻對象、結婚時間。(3)美國父母如朋友,他們可以平等的交流,關係比較密切。(4)美國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海外新聞小編

關注亞特蘭大華人生活網,即時收取美國亞特蘭大市華人相關的各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生活資訊和實用信息。幫助你了解亞城華人社區的各種新聞、活動,提供一個與其他同城華人隨時無界限共同交流的生活信息平台。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