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首發 | 不插電,不燒油,給地球降溫,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廉價「降溫塑料」
這兩天,世界上很多頂尖的媒體都在報道這樣一個新聞:一種有劃時代意義的降溫材料誕生了!而且這種材料不是實驗室中神一樣的存在,是真正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廉價的材料。
先來看看新材料長什麼樣子吧。
好像就是保鮮膜哦?是的,它就是一種塑料!但是此塑料非彼塑料,不同都在微觀之處。
從微觀上看,這種新材料是由許多直徑在8微米左右的小玻璃珠子隨機地鑲嵌在透明塑料中製成的。
普通的塑料,普通的小玻璃珠,組合起來,卻是一種室溫輻射的「黑體」。這個黑體薄膜材料可以以遠紅外電磁波的形式向外輻射能量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而且這種材料的發射頻道是8-14微米波長段。對這個波長段的能量,地球的大氣層幾乎沒有任何阻力。也就是說,這些被發射的熱量幾乎不被大氣層通過反射、吸收和散射等方式「轉換消化」掉,而是直接就穿過大氣層,進入外太空,一去不回頭。形象地說,這種「塑料」是咱們居住的室溫環境和外太空零下270℃的極冷環境的能量輸送通道,可以源源不斷地把地球上利用不了的熱量輸送出去。
如果在材料的背面再鍍一層納米級別的金屬膜,那麼降溫效果就更好了,不僅可以把熱量送走,還可以把太陽光反射走,不讓需要降溫的物體因為吸收陽光而變熱。實驗顯示,這種材料在中午陽光直射下最高可達93W/平米的輻射冷卻功率,可以輕鬆讓與它接觸的物體降溫10-16 ℃。
不用插電,不用燒油,自己就能降溫;不把負擔轉嫁給地球上任何別的東西,直接把多餘的熱量送到外太空。節能,低碳,高效,綠色,環保……這簡直就是現代人最理想的降溫材料!
這項發明最近剛在頂級科技雜誌《Science》發表,已經引起了一大票國際頂尖媒體的關注。咱們華人更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因為它的發明者是兩名在科羅拉多大學工作的華裔教授!
楊榮貴(Ronggui Yang)和尹曉波(Xiaobo Yin) 教授
兩位教授和他們的新型輻射製冷材料。
兩位教授的研究課題是為目前咱們的房屋空調和大型電廠的冷卻尋找一種更節能環保的方法,其中輻射製冷一直是這個課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們積極探索的方向。
2014年,斯坦福的另一位華裔教授 Shanhui Fan率先在實驗室製成了一種輻射製冷納米光學超材料,頂尖科學雜誌《自然》當時對Fan教授的報道表明,他設計的材料在烈日下可以讓接觸的物體降溫5℃。但可惜的是,Fan教授的材料對生產條件要求苛刻,生產成本過高,無法大規模推廣。
而尹教授和楊教授的方法則簡單易行,成本低廉。目前已經在實驗室製作出了成型的材料生產線。
被製成捲軸的產品,成本只需要$0.5/平米,就是個塑料價格!
地球變暖一直是人類面對的一個共同課題。這種利用外太空零下270℃的冷源的新技術是解決地球變暖問題的一個新的探索方向。教授們目前正在努力,爭取把這個材料早點商業化,讓更多人享受到它的好處,讓地球變暖的趨勢可以早日減緩。
至於將來大家會怎麼用這個材料,小編不用拍腦袋可以想到好幾條:
冷卻水循環系統中不需要製冷設備降溫了,用這些塑料膜就可以……
生活在熱帶的可以直接用這材料蓋房子,做大棚,做衣服。從40℃降溫到30℃,那就是幸福……
把它包在手機,電腦上,就不會過熱了……
把它貼在房頂上就不用開空調了,不過冷的地方到冬天得撕下來。那也沒關係,反正便宜……
大家腦洞都比小編大,一起來暢想一下這種新科技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吧!
在條新聞的漏洞很多。可能是記者在報道時漏掉了一些必要條件。
是黑體還是白體呀?怎麼感覺黑體是吸收熱的?
是否有正反面之分?如果有,則正面製冷,反面可制熱。
正反面一樣:-)
是蠻好的,但為啥將熱能送到外太空去,能否存儲下來等冷時再釋放出來呢?
問題來了,漫山遍野的塑料怎麼處理?
最大的問題它是一種材料。或許本身性能優異,但如果作為降溫材料,一個是材料怎麼與需要降溫的環境換熱,一個是材料本身的熱性能。
祝賀兩位教授為地球人做出的貢獻!中國人的驕傲!
革命的技術,應用起來。
造福人類的技術啊,早點推廣吧。而且最好是扶貧性質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