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BBC:面對疫情,留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經歷特別「成人禮」

美國疫情嚴峻,但不少中國留學生依然選擇留下繼續學業。英國BBC中文16日刊發文章稱,5月暑期將至,留下的人將面臨更多挑戰。

「疫情給了我磨練自己的機會」

文章寫道,今年3月,紐約大學大一學生、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熊可欣經歷了一場特殊的「成人禮」。

病毒在美國蔓延,學校受疫情影響關閉宿舍,第一次遠渡重洋學習的熊可欣卻決定留下。

之後兩天里,她第一次在校外租房,獨自搬到了距離學校15公里以外的地方。到達新住所的第二天,熊可欣正式邁入18歲。

BBC:面對疫情,留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經歷特別「成人禮」

紐約大學校園。(圖片來源:紐約大學推特)

熊可欣形容自己是「時代洪流下的螻蟻」,無力改變社會現狀,但可以儘力做到獨善其身。

她說:「它(疫情)給了我磨練自己的機會,在混亂的大背景下,一個人去生存、去適應,同時學會控制心態,保持冷靜。」

文章說,大部分長輩也許認為,在面對學業和健康時,選擇健康是最明智的決定。

熊可欣在中國的祖父母也是同樣態度。他們打來電話時會控制不住情緒,哭著勸她:「你要是回來就好了,起碼回來我們能看到你,心裡也有個底。」

熊可欣的母親、做教育諮詢服務的聶一會對女兒的決定表示支持,說「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讓她回國」。

她說:「在這種全球性傳染病面前,哪裡都不是凈土。既然遇到了,那就做好個人防範,在這樣的風險中去成長是最重要的。」

文章寫道,熊可欣說,包括自己在內來往比較密切的8個同學有7個回了中國。

據她觀察,在美國讀大一大二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和留下的比例大致為六四開,回去的居多。

但大三大四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和留下的比例則為四六開,留下的居多。她大概半個月去一趟樓下的超市。「全副武裝出去,買完東西後瘋狂地趕回來。」

聶一會在社交媒體微信上與同樣留守的學生父母建立了家長群,還加入了各種與留學生相關的群組。

「我覺得我把所有在紐約的華人都挖出來了。紐約一共有1450個四川人重慶人,我都了解到了。」聶一會笑著說。

她給很多人無償寄了防護物資,一方面希望幫助他人渡過難關,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兒有什麼事可以得到照應。

文章說,這種互助精神也讓熊可欣感受到了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母女倆嘗試贈予美國人防疫物資,卻多被謝絕,

並告知會自己解決,這讓她看到了西方個人主義下的獨立精神。疫情下的親身經歷,給她上了中西差異的一堂課。

不確定的未來:能否找到工作?能否維持合法身份?

文章寫道,對於接下來的打算,熊可欣說還在「觀望」。目前正逢美國大學的春季學期,學生大多在上網課,相對壓力較小。

但隨之而來的是5月畢業季和6月實習期。疫情令美國經濟進入寒冬,不少企業大規模裁員。

到時能否找到工作或順利實習、留在美國能否維持合法身份、如果回國航班是否暢通,都讓不少留學生面臨新一輪挑戰。

文章說,在紐約大學讀媒體藝術的研究生陳雯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感覺很不真實,我們現在做畢業論文,

本來應該是最忙的時候,正常情況下都會去學校工作到很晚。」陳雯聲音低落地說。她住在紐約布碌侖,除了倒垃圾,已經快一個月沒有出門了。

她獨自一邊準備畢業論文,一邊找工作。她說,大部分上一屆畢業生在更早的時間就已經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而這一屆到目前為止,二三十人中只有兩人拿到錄取信。在過去兩個月里,陳雯每周大概給10家公司投遞簡歷,但目前收到回應的只有兩家。

文章介紹,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讀生物學的大三學生李梓芃這個時候本來應該在實驗室做實驗,

但實驗室因疫情關閉之後,他只能在校外住所遠程上課、做書面研究。

李梓芃說,他正在申請美國醫學博士學位的入學資格,幸運地在機構關閉前完成了入學考試。但不確定的是,分數能否滿足申請資格。

本文由【北美海客生活網】整理編輯,原文轉自僑報網,若有侵權敬請聯繫我們;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商家(廣告位:+1678-685-8086)

您可能還喜歡...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